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源于1989年成立的精细化工系,随着学校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1999年改称为制药与应用化学系,2006年改制为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简称药化学院),经过药化人三十年的不懈奋斗与努力,现已成为我校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层次高、软硬环境兼优、发展速度快、综合实力强的标杆学院,是学校目前连续三年获任务目标管理标兵单位。
“双高、双师”型师资助力人才培养。学院坚持实施“内培外引”人才战略,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5人。通过带薪挂职锻炼等方式,鼓励教师下企业实习,提高工程指导能力,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现有省级以上各级各类人才13人次,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兼职研究生导师15人,吉林化工学院硕士生导师28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13人,构建了一支以教授、博士为骨干,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充满发展潜力与活力的师资队伍。
专业建设成效彰显本科人才培养特色。学院现有6个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吉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品牌专业1个,省优势特色专业2个,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制药工程专业于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获6年有效期结论,成功跻身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是吉林省第一个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专业认证的高校,2020年顺利入选国家一流建设专业。先后有10多所院校来校进行专业交流。近五年,学生参与教师科研105项,竞赛获奖68项,发表论文133篇,申请专利56项,承担国家、省级等大创项目89项。学生最终就业率达97.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98.5%。
育人平台坚实。拥有吉林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化工清洁生产技术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工程中心,吉林省汽车涂层材料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吉林省先进功能有机分子合成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应用型化学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吉林省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吉林省药学与制药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学科弯道超车式发展助推研究生教育。化学学科2018年获批省“十三五”优势特色A类学科。学科有稳定的科研方向并发挥产教有机融合、科教深度相辅的优势,顺利实现弯道超车,跻身省优特A类学科。化学一级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2024年化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目前有在校研究生121人,已毕业研究生131人,学位授予率达100%,就业率达98.9%。
潜心“三全育人”收获丰富教学成果。秉承“三全育人”理念,将培养生产一线工程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契合度较高。教师潜心教研,发表教研论文55篇,出版教材5部,承担省级教研课题36项,有省优课、省精品课共12门,省创新创业课、省网络在线课、省学科育人示范课共3门,省虚拟仿真金课1门,省、校优秀教学团队5支。获省级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共3项。
科教深度融合提升科研水平。学院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并反哺教学。近五年,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8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省科技厅、教育厅、发改委项目111项,项目经费累计2880万元,完成科技成果验收178项。发表论文1119篇,其中SCI、EI、ISTP收录236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申请发明专利187项(授权5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产学研合作创新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成果奖14项,其他科技成果奖10项。
党建与学团成绩斐然共促育人成才。学院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常抓不懈。学院党总支(党委)连续4年获校“先进基层党总支”称号,并获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8年,药化学院学生党支部获批“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药化学院一直以优良学风闻名全校,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分团委在吉林省“百基千队服务万村行动”中荣获省“先进团队奖”,获得“市先进基层团委”、“市基层团务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软硬件兼优提高人才培养保障度。学院一直秉承“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将人才培养视为第一要务。近五年共获各级财政专项资助3560万元,全部用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购置。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达成度,与中国石化等大型国企及通化东宝等高科技企业达成了协同育人协议。拥有14个稳定的实习基地,5个省级科研平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面积达11000 m2,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验室相关标准。
扩大国内外交流提升学院影响力。学院先后与日本山形大学,韩国岭南大学等5所大学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定期选派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柔性引进日本山形大学及国内双一流大学领军教授3名,助推学院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人才培养成果丰硕。三十多年来,累计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7000多名化学和制药类相关专业人才。近年来,学院各专业一直秉承工程教育的核心理念,采用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反向设计法,确定了利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毕业要求,构建了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切实保证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持续契合,培养的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优、综合素质高”的社会竞争优势,学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信誉度与满意度均较高。